十年磨一劍  歡喜學習路

陸官專修25期 施志勝學長

余民國41年7月3日生於金門縣金沙鎮后浦頭村,金沙國小、金沙國中畢,金門高中肄業;59年報考陸官專修班25期,於11月20日入伍,61年10月15日少尉任官。服務軍旅30年,歷任連、營、旅級政戰主管,國防部參謀官,師主任及政戰學校教職。89年10月解甲後,陪伴親人返回原鄉探親,並以自助方式雲遊神州大陸,足踏故國山河。

早期金門很少人有相機,這是國中時代施志勝學長(右一)墾荒種菜的照片。
59年10月15日,施志勝學長高中時期攝於金門太武山「毋忘在莒」勒石前。
專三連第三排第七班「九條好漢在一班」,民國60年元月2日攝於高雄大貝湖。(二排右一為施志勝學長)

十年磨一劍膺獲博士榮銜  回顧來時路心中無限感恩

退伍後,於民國91年至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進修,94年初,獲得法學碩士學位。97年,考取福建師範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博士班,師從文學院陳慶元教授,以古代詩文為研究方向,101年5月26日,論文「台灣媽祖廟籤詩探賾─以淡水河流域為中心」答辯通過,十年磨一劍,獲博士榮銜。101年6月25日參加福建師範大學學位授證儀式;28日,海外教育學院畢業典禮,被推為畢業生致詞代表,「老學生」上台感懷謝師,鼓舞青年學子,倍感榮耀。回顧來時路,心中有著莫名的興奮和無限的感恩!

施志勝學長(左)當選英雄楷模,95年9月2日在陸總部接受表揚。
邁入65歲,施志勝學長於106年5月8日登玉山主峰。
110年3月17日施志勝學長(左一)與政戰學校19期登山隊爬台北七星山。

在福建師範大學學習的日子裡,經常往來於海峽兩岸,雖然辛苦,但值得回味。特別要感謝博士導師陳慶元教授之鼓勵和提攜;恩師博學多聞、平易近人,諄諄教誨,傾囊相授,讓我如沐春風。其次,海外教育學院各位師長熱心的服務,給予學習與生活上方方面面的照顧,提供完善的協助;在學期間並獲一等、二等獎學金各一次,得以順利完成學業,感念良深,永銘心懷!

學習過程的酸甜苦辣難以一語道盡,淺嘗果實卻滿是甜美的回憶。論文外(盲)審,獲得五個A的肯定;答辯後,王、林、張三位老師將論文攜回給研究生參考,殊感榮幸。再者,恩師推薦我去莆田學院參加101年6月14-17日的「媽祖信俗學術研討會」,提交「台灣淡水河流域媽祖信仰觀察」乙篇,獲選為研討會宣讀論文;該學院於會後將此文送請「中華媽祖雜誌」刊登,凡此,都說明論文原創性的重要價值。

用平常心感恩學友袍澤   願共同擁有美好的回憶

恩師陳慶元教授是祖籍金門烈嶼的「旅閩金門人」。當時是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點帶頭人,我算得上是他近年來由台灣去的首位入門弟子;之後,台灣和金門陸續追隨者將近二十人。數年來,各年級學弟、妹於撰寫學位論文時,疑難問題,偶爾諮詢於愚,我樂於經驗分享,概為:常跑圖書館,論題有關文獻蒐集應廣泛,並詳加閱讀、筆記,分類儲存,再予歸納、整理,求其融會貫通後始進行寫作;行文有敘、有論、有議,論點講求創新,內容注重邏輯性和原創性,先求質再求量;結論宜凸顯自己的新觀點;慢工出細活,不能急就章;把論文做得嚴謹,得到師長們的肯定,是維護學術水平的表現。

  這些年與師兄弟姊妹們在一起學習是一種緣份,不論善緣、惡緣,緣起緣滅,自有定數,緣至則聚,緣去則散。同學們相處過程中,曾有識人不明致遭訛詐的經驗,帶來世俗的困擾,甚至於受到同學誤解,傷了令名,所幸時間和事象讓我看到了人心的善與惡,以及做為一個人基本素質和格調的重要。子曰:「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願以「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自省,用平常心感恩與學友袍澤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

宗祠晉匾圓父心願   恩師專文增添光彩

閩南(金門地區)習俗,獲得博士學位、軍職將官或高級文官、政務官,可以在自己的宗祠晉匾,以光耀門楣,激勵後生晚輩。我在軍旅後期,候選少將數年,最終未能獲得晉任將官,頗為遺憾。父親說,如果獲得博士學位,也可以返回老家宗祠晉匾,這也是我退伍後繼續進修讀碩士、攻博士的主要動力。

八八高齡的父親提前兩天帶著我們夫婦及部分家族成員返回安溪老家,102年12月20日(農曆11月18,星期五),在臨濮堂安溪縣施氏圍內宗祠舉行博士晉匾典禮,這是我們宗祠中斷了87年的盛事。恩師陳慶元教授特地從福州專程到安溪來觀禮指導與訓勉,觀禮貴賓還有遠從金門來參加的八位國中時代的同學,場面溫馨而感人。恩師並於次月在金門日報發表了「施志勝博士宗祠晉匾記」專文,鼓勵有加,是我畢生的榮幸。

102年12月20日在福建安溪老家宗祠祭祖晉匾。

宗祠是同宗親人活動、聚會的場所,也是舉行一宗一姓祭典的場所,同時也是維繫族人親情、教育子孫後代的精神家園。有功名的家族,都會把歷代祖宗的進士乃至舉人的匾額高高懸掛,這是一宗一族的驕傲。現代社會,沒有了科舉,但在學位之中,數博士最高,晉博士匾已經成了金門的傳統;身為第一位返回福建安溪宗祠晉匾的博士,告慰祖先,啟迪後進,余願足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