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第一個搶登亮島英雄  永遠的黃埔老師—李承山

陸官正45期  黃亦炳學長/提供

我們敬愛的李承山老師,已經於7月26日上午在國軍高雄總醫院安詳辭世,享壽98歲,讓我們深感震悼、永恆懷念。

我是一個太武山下的牧童,寒暑假與課餘,徜徉在汶浦水岸,負責放牧家中的牛、馬,平庸而木訥。少無大志,青少年時期,從未離開島鄉。負笈臺灣,投身軍旅四十餘年的漫長歲月裏,幸得諸多貴人相助,造就了後來的我。陸軍官校的恩師李承山先生,便是我生命裏非常重要的一位貴人,如父如師,引領我闖蕩軍旅,使我安然順利在軍中發展。我對李老師暨師母充滿感恩之情。

親自示範三行四進的上校

陸軍官校畢業的學生,無論是正期或專修(科)班,從三十六期至五十五期(五十六至七十五年班),很少有不認識李承山老師的。他出身反共救國軍海上突擊大隊,民國五十五年調回官校以前,都是在外、離島擔任向大陸解放軍進行突擊的祕密任務,出生入死,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他最為人所知的光榮事蹟,是 第一個率領弟兄登陸亮島,實施偵察,並插上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大國旗,將它納入金馬防線的島鍊,增加馬祖防衛的縱深,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國防部特地在島上為他樹立了一座碑碣,表彰其貢獻。

李承山老師獲贈「登島先驅」搶登亮島五十九週年紀念牌。
民國100年7月15日馬祖亮島登島60週年紀念碑落成,李承山老師受邀出席揭牌儀式。
陸官正52期林健華學長出版「亮島勇士」專書,李承山老師特別接受訪談口述國軍第一個登島的精彩歷史。

我真正認識李老師的時間很晚,是在官校畢業留校擔任學十七連排長,參加基層幹部戰鬥教練與兵器課程集訓時。那個集訓班是奉校長言百謙中將指示成立,集訓時間長達四個禮拜,全校的隊職幹部區分三個梯次,集中住宿在黃埔湖畔的「小白宮」統一管理和要求。

集訓的課程,主要是下授課目的小部隊戰鬥與兵器課程。戰鬥課程從最基礎的方向地形判定、地形地物利用和三行四進開始複習起,以迄步兵班排戰鬥教練。兵器課程則由步機槍、手槍的分解結合、箱上三角瞄準等基本功練起,迄各種輕兵器的歸零、基本和野戰射擊。每天晚自習都有作業,晨間跑步後,要考各種準則(兵器手册)或作業程序,考試位置在連集合場,拉大間隔距離,坐著鋁製小板凳,在圖板墊上作答,毫無作弊的機會。此外,參訓的十個營(學指部四個營,專指部五個營,加勤指部的示範營),以營為單位,辦理評比,從環境內務到各科成績,逐日逐項比序公布,每個營都有輸不起的壓力。這次的集訓,是我軍旅生涯最紮實的在職訓練,獲益匪淺。

戰鬥教練課程,都在中興崗、怒潮亭、成功坡或拔子籃山操課。在主課教官做完原則講解,示範部隊分解動作演示後、分組操作前,都會有一位身材壯碩、臉龐黧黑,講話不疾不徐、口音極標準的上校親自上場示範,邊講解邊操作,動作乾淨俐落、一點都不含糊。經由教官介紹,才知道他是戰術組組長李承山上校,個人內心極為佩服。

在留校的前一年多時間,我跟李老師的接觸不多。直到學四連副連長任職的末期,許歷農校長根據總司令的指導:自行培訓學生連隊的連長,徵選當時留校的副連長進入教官組,歷練一年軍教工作後下放連隊。其時,陸軍總部原訂的政策規定:為了避免與部隊脫節,官校正期學生畢業後留校不可以超過兩年,因此,長久以來在各教官組不可能有中尉階的正期軍官。四十五期(65年班)是首開先例,非常引人注目,甚至被當時的副總教官時作新上校戲稱為「穿黃馬褂的(教官)」。個人很幸運的經由老單位學十七連連長劉增順少校推薦而進入了戰術組,從此開啟了五十餘年與李老師情同師生、父子的情緣。

坎坷身世 造就溫潤性格

調到教官組,接觸到李老師,發現他總是如此從容不迫、隨和親切。經過長時間相處,才知道老師的人生頗為坎坷,生命裡的磨難,使他能夠溫潤的對待每一個人。

李老師出生在河北一個殷實的農民家庭,藉由祖父的克勤克儉努力耕耘,累積了相當財富,是當地的大地主。惜乎他十一歲時不幸喪母,家道也逐漸中落。由於家境困難,他選擇就讀通縣四年制師範,希望畢業後能謀得教職以棲身,奈何時不我與,此一小小的期盼,也難如願。由於抗日戰爭剛勝利,國共內戰隨即爆發,受到大時代洪流的衝擊,李老師十七歲時不得不離開校園,響應總統蔣公的號召,投筆從戎。加入青年軍二○八師工兵營第二連,連長就是許歷農將軍,得以親沐許先生卓越的領導,獲益匪淺。

民國三十六年,陸軍軍官學校第六軍官訓練班在漢口招生,李老師有志於軍旅生涯,乃與青年軍同袍們相率投考,倖獲錄取。在校受訓一年,於三十八年畢業。原期盼畢業後有所作為,不意在內戰中國軍節節敗退,不旋踵老師所屬部隊就接獲命令轉進,由安徽蕪湖撤退到浙江金華,再轉福建清水,然後被迫直接撤退到福建的平潭。

李老師因與共軍作戰負傷,營長特准其赴野戰醫院就醫,然而,當他到達醫院時,醫院已經裝船離岸。無可奈何之際,李老師只得冒著傷口發炎感染的危險,負傷游泳登船。所幸傷口包紮後已無大礙。翌日,醫療船抵達基隆碼頭,他隨即被後送嘉義第八十六號後方醫院做後續治療。

經醫護照顧,加上老師體質很好,傷勢逐漸好轉。此時,原屬單位的長官,奉命前來徵詢他到金門打游擊的意願,李老師毫不猶豫應諾,出院後即趕赴金門第一九六師報到,出任副隊長一職。因出任務屢次建功,受到上級的賞識,民國四十年五月,被金防部司令官胡璉上將選拔為海上特種突擊隊隊長,受訓不到3個月,即奉命攻上亮島。此後十幾年的時間,都在幾個外離島流轉,過著浪裡白條、出生入死,與海浪和敵人搏鬥的日子。看透生死和困難,使李老師更平易近人,也讓我更加欽佩他。

一視同仁 諄諄教導

那個階段,我們期上同時進入軍訓部教官組的同學,除了我,記憶裡有同進戰術組的許崇台,兵器組的耿濟川和李仲,一般組的洪廷舉和曾垂綱。因為低階正期軍官進教官組是首創,很多人都抱有疑慮,看這批「實驗品」是否稱職。很幸運的,我們都能在充滿懷疑的環境裡,低調虛心,肯學肯做,順利通過考驗,與專修班、行伍等出身背景的教官們相處愉快、合作無間,也因此開啟了爾後各期留校副連長進教官組儲訓、候任學生連長的歷練管道。嗣後各期接續調到教官組的就有:四十六期的畢學文、王興尉、朱玉書、郭亨政、黃志勝、周鎮德、廖使賢、劉本善、李海同、柴拔群等,四十七期的鄭德美、李豐池、許舜南、徐家輝、杜國利、楊約翰、王台倫、張明甫、李中雄等,四十八期的羅際琴、馬立中、項達明等四十九期的王央城、蔣伯餘等。這些人後來擔任學生部隊連長,甚至下野戰部隊後,都因為教官組的歷練,嫻熟基層軍事訓練教學法暨相關課目,而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受到部隊的肯定與歡迎,嗣後的仕途發展大多十分順利。

李老師雖然是青年軍行伍出身,但對正期、專修班,行伍出身的教官都一視同仁,並無偏見。他深切瞭解許歷農校長培訓學生連連長的用意,因此,除了一般的教學工作,更賦予我們一些特殊的任務,譬如準則研究、論文寫作,以及排課等行政工作,磨練我們的軍事素養和行政作業能力。個人即是在這種狀況下,除了編修〈反裝甲破壞伍防禦〉、〈偽裝隱蔽與掩蔽及欺敵〉等連隊課程的教案與講義,主課〈伍哨與巡查〉、〈班哨〉,並擔任田鑫教官「排哨」、「前哨連」等戰鬥教練的助課教官外,並在貫徹總部「山隘野營拉練」的政策要求下,接下了前兩次正期學生的野營訓練主課教官(承辦人)。

李承山老師於野營訓練時對學生精神講話。
北大武山野營訓練,李承山老師率正51期學生部隊通過險峻山徑。
野營訓練,李承山老師身先士卒,走在學生部隊徙步行軍隊伍先頭。
官校野營訓練,道路行軍,李承山老師走在部隊先頭。
恆春野營訓練,李承山老師率學生部隊徒涉經過溪流。
野營訓練,大休息時間,副總教官李承山老師與指導官、演習官生合照。左起兩位學生,中為李老師,第四位為指導官王臺倫上尉,第五位為連長黃志勝上尉,最右邊為學生。
野營訓練北大武山現勘,作者與李承山老師、初炳立中校合影。
官校正51期寒訓,李承山老師與學二營營連級幹部合影,前排左起學十連連長禇先平、作者、學八連連長洪廷舉、主課教官朱玉書,後排左起學九連連長萬俊傑(43期)、營輔導長盛永明少校、李承山老師、營長姜旭頤中校,副營長羅秋龍(42期)、學六連連長(42期)。
北大武山野營訓練案現地偵察,左起總教官王宗炎將軍、林樹鏞上尉、戰術組長李承山上校、初炳立中校。
李承山老師與王宗炎總教官暨黃奕炳教官在北大武山野營訓練途中合影。
合歡山寒訓,黃奕炳,洪廷舉與李承山老師在霧社碧湖亭合照。

第一次野營訓練行軍路線:鳳山→清水巖→大樹→旗山→大崗山月世界→大社→陸官;第二次野營訓練行軍路線:鳳山→潮州→泰武→北大武山→瑪家鄉→三地門→里港→大樹→仁美→陸官。從事這些較長時間、兵力較多的綜合訓練,所涉及的行政支援、軍紀安全等事務龐雜,要協調的單位不少。做為全案的綜合承辦人,在計畫、執行、考核和檢討的完整作業過程中,無疑要負較大的責任,承受更沉重的壓力。然而,這些任務的考驗,當時覺得辛苦,後來在軍旅生涯面對各種測驗、對抗演習時,讓我更能從容不迫、游刃有餘的順利達成任務,個人對戰術組這一年的經歷,印象深刻,感懷至今。

野營訓練 傾囊相授

身為一個沒有下過野戰部隊、未曾高司歷練的低階軍官,經驗欠缺、沒有老案(軍中俗稱「奶嘴」)可以參考,要主辦那麼複雜而龐大的野營訓練任務,內心的忐忑不安是可以預料的。所幸李老師是一位實戰經驗豐富、學養豐厚的領導者,愛護後學、謙遜寬厚的長者,規劃「清水巖野營訓練案」,他以無比的耐心與寬容,詳細指導我如何作業。

在計畫階段,老師利用督課之餘,用鉛筆逐字逐句修改我的計畫,並且說明修改的原因;做完計畫,又帶著我與相關的教官,迭次做現地勘察,仔細檢視行軍路線的里程和安全性,指導適合設置戰鬥狀況的地點,以及露營和野炊的區域等等,然後,要求據以修訂實施計畫,說實話,當時我所扮演的角色,只能算是一個謄寫清稿的文書吧。他在整個計畫作業和修訂過程中所展示的耐心和修養,讓我完全折服。

在準備階段,他親自指導著裝、裝車、車隊管理、交通管制、露營區經始構工、野戰炊爨等各種示範,以及通信旗號、假設敵訓練,熱食追送、野戰醫療和野戰厠所衛生設施的開設等行政支援事項的籌備。此一階段,我僅能辦好協調連絡的工作,不要產生重大的疏失。但做為第一線近身的觀察者,我從系統性、有條不紊的示範實作中,習得無比珍貴的部隊實務,後來下了部隊,參加營、旅、師對抗或指揮所演習,這些比戰術作為更龐雜難搞的行政措施圖像,便會清晰浮現在我的腦海,略作思索整理,便可使所屬部隊獲得及時而正確的指導。

至於期末的總檢討報告,我遵照老師的要求,逐日總結綜整,他也逐一指導、修正。因此,在返校前一天晚上,總檢討便已定稿,翌日舉行的檢討會,就可以提出一份非常深入而周延的報告,獲得校長暨總教官等長官的肯定。這個演習,筆者是收穫最多的人,從開始到結束,讓我學習到一套完整的演訓作業程序,我想:自己何其有幸,能夠獲得此一難得的機遇,更幸運的是,得到李師無私的指導。

第二個野營訓練「北大武山案」,在民國六十八年上學期剛結束時實施,仍然指定由我主辦。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個人已經可以循序漸進的從事計畫與準備,然而該案較諸「清水巖」案複雜而危險,李老師暨總教官戒慎恐懼,小心翼翼,我更不敢掉以輕心。

全案在盛夏酷暑的七月實施,必須先由鳳山鐵運到屏東潮州,全副武裝徒步行經舊武潭、新武潭、來義部落,攀爬北大武山蜿蜒陡峭的山路,然後穿越泰武北大武山口(標高1703公尺)平和(標高1057公尺)到瑪家村之間險峻、狹隘的登山小路,沿途處處是懸崖峭壁、蟲蛇蚊蚋,安全與健康的顧慮十倍於前案,所幸當時的總教官兼學生部隊指揮官王宗炎將軍、李老師都曾受過嚴格的特戰突擊訓練,李老師更是身經百戰的蛙人隊長,具備豐富的特殊地形作戰、出任務的經驗,他們深知此一任務的艱鉅和兇險,多次率領幾位相關的教官,實地現勘沿線的地形,評估可能發生的狀況,策訂因應措施。

最早一次現地偵察,原擬聘請泰武原住民當嚮導,不料當地正在舉行傳統石板屋蓋房子比賽,再多的酬勞都不為所動。無奈之下,我們只有硬著頭皮,憑著地圖、指北針,並參考登山隊遺留的路標,摸索著前進,幾度差點走岔,或遭遇與地圖不符的絕路(被雨水沖刷坍落),最後憑著王指揮官與李老師的經驗和智慧,終能化險為夷,在山霧籠罩的狀況下,順利穿越山區抵達瑪家村。後來敲定行軍路線時,發現無法避開部分外臨懸崖、僅容一人通過的路段,李老師乃指示訂購錨釘與粗麻繩,親率教官與勤指部身強體壯的公差,上山逐段拉起保險繩。演習後,因為大部隊踩踏,山徑嚴重坍塌,顧慮回收作業具高度危險性,這些保險繩便永遠牢牢釘在北大武山的巖壁上,無緣取回再利用。

嗣後經檢討,這個防險保障工作,對於維護全體參與演習官師生兵的安全,的確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也驗證了軍事訓練可能面對的風險,是可以透過事前充分的設想與準備,有效加以化解。(時隔四十餘年,又歷經莫拉克等風災的沖刷,現在這些錨釘與保險麻繩應該是屍骨無存了吧?)

北大武山野營是一個艱難險阻的訓練,在所有參與的官師生兵心中,都烙下難以抹滅的深刻印象,五十一期被稱為「北大武山英雄」,絕非浪得虛名,

野營訓練,校長朱致遠中將視導作者的連隊右起為馬登鶴指揮官、作者、朱校長、政戰副主任、李承山副總教官、總教官室教學組長朱中校。
野營訓練,校長朱致遠中將視導作者的連隊左起為邢裔周主任、王榮昌組長、馬家珍主任、朱校長、馬登鶴指揮官、李承山副總教官、醫務所主任。
校長許歷農中將視導五十一期野營訓練「北大武山案」,涉險進入屏東瑪家山區親迎學生部隊,與副總教官時作新上校、戰術組組長李承山上校在大斜坡瀑布合影。
大漢山野營訓練,總教官馬登鶴將軍暨李承山老師陪同校長黃幸強中將親率演習部隊實施山隘行軍。
野營訓練,校長黃幸強中將在車城慰問演習部隊,前排為各連連長,後排左起王榮昌組長、馬登鶴指揮官、黃校長、政戰部副主任、李承山副總教官、姜旭頤營長。

我個人更是像被打通任督二脈一般,在計畫作為與野戰實務方面,獲得重大啟發,受益匪淺。那次訓練的總檢討報告,由我操刀撰寫,演習結束前夕,在大社嘉誠國小露營時完成初稿後,呈請李老師指導、修改,他仔細瀏覽了一遍,隻字未改,只交代了一句話:「寫得很好,趕快送回學校打印!」那種被肯定與信任的感覺,真的令人愉快,歷經四十餘年,依然沒有忘記。

經過一年戰術組的歷練,我被下放到學生連當連長,所帶的學生就是經歷兩次野營訓練的五十一期(七十一年班),那一年李老師也高升副總教官。此後,我帶領學七連的學生,追隨指揮官馬登鶴將軍暨李老師,參加過合歡山的寒訓,

六龜、甲仙山區,庵婆加山、十八羅漢山,獅子鄉、壽卡等多次的野營山隘行軍,只是我的角色由教官轉換為隊職官,而主課教官已由四十六期的朱玉書和四十七期的許舜南、鄭德美接手。此後兩年半的任期,我帶著學生徒步踏遍了高雄和屏東的山區,磨礪了體力、耐力和意志力,也提升了官生的軍事實務經驗。這段時間,李老師一直都是整個訓練的導師,對我的指導與照顧,並不因為我已離開教官組而稍減,反而因為少了長官部屬的隸屬關係,彼此之間更增添了濃厚的師生情份。

李老師是河北人,有北方人的豪爽性格,好客講義氣。師母黃玉蓮女士,篤信佛教,是臺灣勤儉樸實的客家人,慷慨大方、慈藹而溫暖。他們對於帶過的各期官校生,無論是正期、專修或專科生,都非常愛護。因此,家住中北部的教官同仁,以及在學的官校生,經常受邀到老師家作客,去的時候,通常是帶「兩串蕉」(空手)。吃飯時以麵食、水餃為多,加上師母從菜市場買回來的滷味和小菜。應邀或到訪的人,少則三、五位,人多時有十來個。記得有一次四十七期十來位同學(包括劉宗勇、鄭德美、李豐池、杜國利、王台倫等人)相約去拜訪老師,老師和師母留他們便餐,麵條煮了兩大鍋,還有幾大盤的水餃與小菜,我和崇臺臨時被徵召去擔任接待,忙得滿頭大汗,印象深刻。到訪的人多量也大,而且次數頻繁,雖然只是一些簡單的麵食和滷味,但這些花費對老師和師母都是不小的負擔。師母在工協市場擺攤賺的錢,大多貼到裏面去了,但他們看到來訪的教官與年輕學生,都笑逐顏開,眉頭從沒皺過一次。當年我們都太年輕,不能體會那種狀況,各自成家之後有了家計壓力,才慢慢瞭解李老師暨師母的器度和愛心。

永遠的黃埔老師

教官組的前後期同學歷練完連長,都陸續下了部隊,李老師仍然關心每一個人在單位的表現與發展,經常會寫信或用電話鼓勵我們。我們下部隊,擔任重要職務,有了發展,老師比誰都高興,師母在誦經唸佛時,都會幫我們每一個人祈福,希望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上皆能順順利利。

老師暨師母也關懷每一個人的婚姻和家庭,截至九十七歲高齡,依然可以非常熟稔的叫出每位教官的太太,以及兒女的名字。教官們的孩子結婚,他都會長途跋涉、不辭辛勞去道賀,並且致贈他特別書寫、不落俗套的賀辭,讓大家都很感動。我們每年年底都會有一次大的聚會,他和師母都會交代我發通知時,莫忘了叮囑大夥兒要攜伴參加。後來,因為有遠道來高雄參加聚會的教官,在回程開車發生意外,雖未釀成大禍,但使老師暨師母頗感內疚,在往後的時間裡,師母都不贊成我們辦大型的聚會,但大夥還是迫切期待那每年難得一起歡聚的時光。

民國九十四年四月,我調步兵訓練指揮部指揮官兼步兵學校校長,洪廷舉擔任中正預校校長。是年年底,適逢老師七十七歲大壽,我們在高雄市八五大樓四十五樓的餐廳,席開十餘桌,除了當年戰術組的各期班年輕教官、官校的老同事(如蕭筧民社長),還邀請了老教官廖昌善、熊治魯、陳金福等,以及老師的民間友人陳三姊、趙董等人參加。餐會由羅際琴擔任司儀,妙語如珠,逗得老師很開心,與會者都是自己人,觥籌交錯,氣氛極嗨。老師很欣慰我和廷舉回到鳳山任職,召集這麼多的師兄弟暨故舊,齊聚一堂,當晚喝醉了,據老師的大女兒景秀回憶,那是老師多年來第一次醉酒,因為他實在太高興了。

此外,只要有機會,老師總是希望把我們推薦給一些他曾帶過、且深具發展潛力的先期大學長,拜託他們能提攜和指導這群他苦心栽培過的小老弟。記憶裏,某次在信義俱樂部慶祝其長孫冠沛滿月的宴會上,李老師特別邀請了一位陸軍最被看好的將領暨夫人蒞會,並把組上從四十五到四十九期的每位教官,逐一介紹,推薦給他,希望有機會多予提拔,使整個彌月宴會,霎時好像變成人才推薦會,彌月的喜悅反而退居次位。推薦的效果,因各人的發展際遇不同而異,但李老師愛護人才、為軍隊舉薦人才的用心,讓人感動。

作者夫婦暨羅際琴將軍探望李老師暨師母。
黃奕炳將軍於六月初呈送所著新書予李承山老師。

李老師年輕時,在兩棲部隊與敵軍拚鬥,出生入死,為國家犧牲奉獻。離開部隊調到陸軍官校,擔任教官或顧問老師,不僅致力母校軍事訓練素質的提升,更重視學生忠誠精實核心價值的培養。退休後,他定居鳳山,所有的生活重心,幾乎都圍繞著黃埔的人事地物,甚至連每兩週的理髮,都習慣找官校的趙小姐代勞,數十年如一日。他心心念念的,還是陸官的學校教育,牽掛的永遠是國軍人才的養成與栽培。我經常去探望他,彼此對話中,總脫離不了憂國憂民、國計民生的話題,他對國家、國軍一直抱持著感恩、關愛之心。在老袍澤、老學生心目中,他是永遠忠貞愛國的中華民國派,更是永遠受大家敬愛的黃埔老師。 回顧往昔與他相處的點點滴滴,個人內心充滿感恩、孺慕之情,也將永遠珍惜這段如師生、如父子的人生情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