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筆從戎的「博士之父」吳逢祥,前高科大校長吳建國談父親與黃埔價值

「父親他即使軍中的工作再忙,仍然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不忘身為父親的責任,時時關注我們的課業,甚至要求我們每天寫日記,他再抽空批改,藉此鍛鍊我們的文采與學習態度。」前高雄科技大學校長吳建國,在回憶父親吳逢祥先生時,格外感念當年他的教誨與付出,尤其生活在那個物資貧乏的時代,能將一家七名子女都拉拔到取得碩博士學位,更加難能可貴,因而獲得「博士之父」的美譽。

祖籍江蘇省蘇州,吳逢祥先生在對日抗戰爆發的那一年,不過才十三歲抓髻之年的歲數,卻能在抗戰初期,跟著文人張佛千的報社鼓吹抗日,但隨著戰爭局勢惡化,即與政府退往重慶,輾轉來到三民主義青年團服務。在重慶的歲月裡,吳逢祥積極求學,最後順利於重慶師範學院完成學業。這時,八年的對日抗戰也宣告結束。

吳逢祥先生戎裝照。(圖/吳建國提供)

吳建國談到,「當年,張佛千受到孫立人將軍邀請,擔任陸軍訓練司令部新聞部處長,他也找上父親到麾下服務。」於是,在昔日長官的的號召下,吳逢祥決定投筆從戎,從老師的身分轉變為新聞部的上尉書記官。沒有多久,就在民國36年跟著陸訓部來到台灣,展開長達二十年的軍旅生涯。

忠於國家與社會的奉獻精神

剛到台灣的時候,一家人先到高雄鳳山誠正新村落腳,這裡也是日後的黃埔新村。然而沒多久,大陸風雲變色,孫立人將軍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衛司令,於是吳逢祥隨著長官北上,住進成功新村。包含吳建國在內的幾位兄長、弟弟,都是在成功新村度過童年。

吳逢祥以知識分子的角色,在軍中的表現相當優異,不僅擔任過多項要職,如國防部總政治部上校秘書主任、國防部次長上校諮議官、國總政治部少將、政治作戰計劃委員,更曾獲頒第一屆的國軍克難英雄的榮譽,另外還有忠勤勳章、忠勤一等勳章、陸軍弼亮獎章、陸軍四星寶星獎章、國軍政工之光紀念章等。

民國40年吳逢祥榮膺第一屆國軍克難英雄之身影。(圖/吳建國提供)

即使退役改任文官,吳逢祥在中央機關同樣表現卓越,得到中央保舉特優人員的最高榮譽,以及一等役政獎章、內政獎章、警察一等獎章等榮耀。雖然在民國78年屆齡退休,但因為樂於助人的個性使然,受邀出任「財團法人趙廷箴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致力於推廣文教活動、專注教育與公益服務,甚至在兩岸恢復交流後,回到老家蘇州捐助當地的教育事業。

展現家庭教育的文人典範

「我父親這一生,不論從武從文,都是盡心盡力為了國家,無愧於國家和社會。」吳建國談到,「對於家庭,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住在眷村的時代,環境艱苦、物質短缺,唯一不缺的是,一位身為父親對子女的關愛,即便工作任務再忙碌,都不曾忽視過孩子的情況。

他滿懷思念地說,「父親不只要求我們寫日記,還指導我們怎麼寫日記,每天親自批改日記內容。」對於七位子女的成長紀錄,吳逢祥更如視珍寶般的完整保留,成為日後家人的時光膠囊。「其實父親秉持的家庭教育,便是根源於中華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父親以身作則的典範,造就了我們一家人的成就。」

吳逢祥先生晚年全家福。(圖/吳建國提供)

「父親常勉勵我們,為人處事一定要有責任感、榮譽心,深深感到他身上那股屬於革命軍人公忠體國的態度與精神。」吳建國提到,「他雖不是黃埔軍校出身,仍同樣深受黃埔精神的薰陶,因為那個年代的軍人,都是懷抱著一股使命感,為自己選擇了一個最能報效國家的方式。」

從感恩、懷念到傳承,黃埔精神的文化意涵

身為眷村第二代,吳建國親眼見證了跟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的這一群人,在台灣留下了豐富的中華文化資產。在今(2024)年的9月28日,吳建國與其他手足隆重為父親舉辦了百歲冥誕的紀念活動,「我們有三個目的,那就是感恩、懷念與傳承。」

特別在黃埔建軍建校紀念一百周年的此刻,他強調,「黃埔精神是建立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之上,因此老蔣總統常說,我們就是承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至今的聖聖相傳之道!中華文化才是我們民族的根本,如此豐富的文化資產,絕不能輕易捨棄。」

吳建國先生(左)與陸軍軍官校友基金會執行長全子瑞合影。(圖/樂聯網編採中心)

黃埔百年具有深遠的意義,足可喚起社會對於歷史的記憶,因為台灣在二戰之後的百廢待興,是經由上一代人的努力,才創建了今日富足繁榮的台灣。吳建國相信,「黃埔精神是一種無價的傳承,是屬於我們所承繼的文化正統,未來應持續努力發揚光大,作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精神象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