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埔子弟的淚水與眼光 ──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週年
文/羅際琴(台灣光復紀念學會理事,陸軍官校校友總會長)
一、引言:歷史節點中的「九三」
民國34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親自錄音的「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藉日本廣播協會對外廣播,稱為「玉音放送」,宣告接受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政府與大本營,至東京灣的美艦密蘇里號,簽署並向太平洋戰區統帥麥克阿瑟呈遞降書(中國代表為徐永昌上將),二戰正式結束。中華民國政府乃公告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以紀念八年對日抗戰後所獲得的全面勝利。此一紀念日又於民國44年正式定為「軍人節」,成為中華民族近代史上一個最具象徵意義的日子。
對黃埔軍校子弟而言,「九三」不僅是國家勝利的象徵,更承載著前輩以生命與鮮血換來的民族榮耀。然而,八十年後的今日,台灣社會對於「九三」的認識逐漸淡化,官方甚至迴避或弱化紀念活動,似乎深怕得罪當年侵略我們的「日本母國」;與中國大陸方面的「高度重視、爭取主導權及話語權」形成鮮明對比。大陸除舉辦各種活動、拍攝連串抗日電影,還即將舉辦盛大「九三大閱兵」,對日本的抗議亦完全無視。這種「政治作戰VS.統戰」的大幅落差,正是黃埔子弟心中深沉的淚水與無奈。
二、勝利來自犧牲,光復得之不易
抗戰勝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千萬將士以生命和鮮血,經頑強戰鬥而爭來的結果。自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起,黃埔軍人便投身抗戰最前線;民國26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黃埔子弟更成為國軍骨幹。他們參與了22場重要戰役、千餘場大規模作戰,以及上萬場小規模戰鬥,從淞滬會戰、台兒莊大捷,到常德與衡陽的孤城死守…,黃埔軍校約20萬畢業生以血肉之軀,犧牲了19萬餘人的性命,始擋住日軍鐵蹄,破滅其「亡華」妄想。
據統計,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總動員人數超過三千萬人次,軍人傷亡逾三百五十萬,而民間死傷則近三千萬人。
依據《開羅宣言》(1943)與《波茨坦公告》(1945),日本戰敗後必須將臺灣、澎湖歸還中國。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於台北公會堂(今臺北市中山堂)舉行「臺灣地區受降典禮」,宣告臺灣結束五十年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此一洗刷百年國恥的歷史成果,乃是全體將士與人民共同犧牲的結晶。
三、黃埔精神,是對「九三」的注解
黃埔軍校自民國13年創立,即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強調犧牲、團結、負責的「黃埔精神」。黃埔軍人不僅是抗戰中的主力,更代表著民族意志的具體化表現。
民國26年8月13日,國民政府發動淞滬會戰,以黃埔嫡系中央軍為主,投入約百萬人,激戰3個月,傷亡30萬人,爭取到遷都重慶及重要人力、工廠、物資搶運至大後方的寶貴時間;並迫使日軍改變作戰線,由「由北往南」轉為「由東向西」,打破其「三月亡華」美夢。主力部隊轉進時,由黃埔出身的謝晉元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掩護,既完成任務,也大幅提升國際能見度。民國33年衡陽保衛戰中,黃埔將領方先覺奉命固守14天,卻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硬是堅守了47天,充分展現「寧死不退」的精神。此類事例不勝枚舉。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亦曾指出,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主要來自「以黃埔軍校青年軍官為核心的戰鬥力量」。
因此,「九三」不僅是一個歷史日期,更是黃埔精神的象徵。它提醒後人,國家存亡關頭所需的不僅是武力,更是信念與責任。
四、八十週年的冷清與缺席
今年為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八十週年,具有高度歷史意義。然而在臺灣,官方並未舉辦全國性的紀念活動,執政者僅以臉書提及「二戰終戰80週年」,連「中華民國」、「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等字眼都不敢提;遠不如日本首相石破茂敢於在公開場合使用「戰敗」取代「終戰」的勇氣。民間僅有零散團體以有限資源辦理小型活動,雖影響有限,卻展現出更真切的愛國心思。此一現象,反映出臺灣社會集體記憶的淡化與歷史敘事的政治化。
五、兩岸對照與記憶差異
中國大陸方面,自1985(民74)年起恢復舉辦「九三紀念活動」,並於2015(民104)年、2025(民114)年舉行大規模閱兵,強調「全民族共同抗戰」的歷史論述,不僅廣邀國際政要,甚至公開表示「歡迎臺灣同胞參與」。然而,臺灣卻呈現另一種景象:執政黨不僅不舉辦紀念活動,甚至限制退役將領與曾在國防國安領域奉獻者參與兩岸紀念場合。當紀念的鐘聲在彼岸響起時,我們卻只能在島內靜默,甚至被迫缺席,丟失了話語權與主導權,實在令人感慨。
六、從記憶到行動:黃埔子弟的使命
然而,記憶的淡化並不代表傳承的斷絕。黃埔子弟仍有責任將歷史火炬延續下去,因為這不僅是民族的火炬,更是我們對歷史的承諾:
教育與傳承:透過口述歷史、回憶錄、史料整理與文藝創作,並運用數位化典藏與多媒體教材,讓青年理解抗戰與光復的真實內涵,避免歷史被刻意淡化或扭曲。
社會參與:將「親愛精誠」精神轉化為公共事務參與,不僅包括國防教育與青年培訓,也涵蓋關懷退伍軍人、推動公共政策討論,讓黃埔精神與當代社會脈動緊密結合。
跨域合作:與各地文史館所、教育機構、社區團體合作,把抗戰與光復的記憶融入地方文化與民間活動,使其成為全民共同的記憶,而非少數群體的專屬記憶。
價值深化:強調抗戰勝利不僅是戰爭的勝利,更是民族自由、正義與尊嚴的堅守,提醒後人先烈的犧牲是為了國家存亡,而非為了仇恨,確立核心價值。
國際視野:以出版、展覽、論壇與交流的方式,將「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呈現於國際社會,並向下一代說明臺灣在抗戰與光復史中的角色,避免歷史記憶被邊緣化。
制度建構:推動設立抗戰與光復紀念館、建立文獻數位中心,甚至籌組專責基金會,確保黃埔精神能透過制度化方式長久延續,而不是僅依賴個別群體的努力。
唯有在教育、社會、文化、價值、國際與制度等多層次並進,黃埔精神方能真正延續於當代社會,不致在冷漠與遺忘中消散,而能在時代變遷之中持續照亮民族的前路。
七、結語:黃埔的燈火,不容熄滅
「九三」不只是歷史符號,它凝聚了血淚與榮耀,象徵著民族存亡的抉擇。抗戰勝利八十年後,黃埔子弟仍應承擔傳承責任。
今天我們的淚水,是對先烈的致敬;我們的眼光,則是對未來的凝視。黃埔精神必須在時代的延續中長明,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未來方向,提供不滅的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