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的豪情與悲情

文/汪耀華博士

黃埔軍魂豪情萬丈 戰場殺敵不畏生死

父親汪紹寬是黃埔 7 期,曾任戰車團營長。當年中華民國於胡宗南部成立的第一個戰車團,下轄兩個營,各配屬 12 輛飛雅特坦克車,父親任第一營營長,駐守黃浦江沿岸,當時甫由德國學成返國的蔣緯國上尉,奉胡長官指派調營跟隨父親。上海保衛戰,日軍以戰機,重砲猛烈轟擊,父親苦戰四晝夜,死守防地,身中三處破片和小腿穿眼槍傷,賴傳令兵拖離戰場,得以存活。

「黃埔精神」的核心理念是「團結」、「負責」與「犧牲」的精神。與一般教育關鍵不同的是講求「犧牲」,沒有任何一種工作,恪守的是為國為民「犧牲」。唯有軍人如此,靠的是 軍魂,那是深埋在骨子裡的「價值觀」。

「時勢」是關鍵因素 領導人物是「推手」

何謂時勢造英雄黃埔軍時勢造英雄的篇章,歷經戰亂,同生共死的革命情感,非太平時代的年輕能體會的。 而蔣中正老總統在台灣深耕,創建中華民國民主樂土,英雄造時勢的寫照。無論時勢造英雄或是英雄造時勢,「時勢」是關鍵因素,領導人物是必要「推手」。

父親擔任戰車團營長時,為營中從軍同鄉秦祖熙主婚,那個年代女方家長多不願女兒嫁給軍人。來到台灣秦祖熙將軍任陸軍官校第 10 任校長,開放官校學生戴太陽眼鏡,因治校開明而受到年輕學子的愛戴,父親亦讚許這項變革,可見軍事教育亦宜以「與時俱進」的。

軍人本質是「利他」 資本社會是「利己」

父親是民國前1年生,我們的年齡相差近半世紀。在家聽過父母親談及逃難時,不顧自身安危把丟失的小孩帶至下個村莊,孩子的父母親下跪感謝的故事。在眷村裡熱心助人的事更是不勝枚舉,有位鄰居開計程車,車子故障發不動,父親聽引擎聲音,就告知車子的問題出在那裡。又如鄰居孩子學校的問題,託父親幫忙奔走;鄰居姐姐掉到田裡的糞坑,父親奮不顧「惡臭」救起來。父親救人助人是發自內心的幫助,不求回報,不計利益 ,這就是軍人本質的展現。

來到台灣父親投入橫貫公路的開墾工程,我記得小時候,常有杵著拐杖的老兵來家中找父親,當時我家的家境並不富裕,父親要媽媽去跟眷村鄰居借錢資助他們。父親後來在機關上班,長官移居美國,當年還有票據法,支票跳票是沒法出境的,父親把整個退休金都交給長官,讓他全家順利出國。

愛同袍、助人民、不愛錢的黃埔軍教條,卻是與商業觀念背道而馳的。照顧同袍比家人更為重要,他們的生命是交給國家,他們的榮耀是來自護國護民,絕非自己的榮華富貴。也因此,許多老榮民貧困孤老在台終了,就算是做個小生意營生,也不懂得營利自肥。然而,活在利益勾結自私自利的資本時代,充斥貪汙與謾罵的社會現象,黃埔軍怎不悲情? 還記得父親高齡時(已重聽),看到新聞(早年三台新聞沒有字幕)播立法院開會,朱高正委員跳上桌,父親義憤填膺的大聲喊問,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這樣?

黃埔7期汪紹寬-橫貫公路。(圖/汪耀華提供)

從戎的黃埔豪情 志業不再的悲情

黃埔豪情凝聚了同袍情誼,成就一本千金難買的「人脈存摺」,我的成長歲月,深深受惠於這本「人脈存摺」的德澤,讓我明瞭仗義助人是具有經濟價值的,勝過自私自利貪圖錢財的回報。如同一種無形的投資,當有難時即為可兌現的資助。這種敬愛同袍、愛民助民的「信念」,經過了百年傳承,亦成為立足台灣的「善」力量。當有重大災難發生,阿兵哥奮不顧身的搶救,憑的也就是這份「信念」。

教育乃國之根本,有道是百年樹人,國家未來的人才要仰賴教育的扎根,社會階層的流動也是要靠教育翻身。以前軍人與教師是志業,獨樹一幟的教育,灌輸使命感,被賦予責任。對於公費師範生,訴諸為人師表的要求,培育目標是基礎教育的師資(中小學教師)。教育出以教師為志業的老師,為學生的付出不是時間制而是責任制。

志業與職業的不同,就在於「使命感」,以責任為己任,並不是一份追求薪資改善自己生活的工作 。教育何嘗不是一種宰制人們思想的手段,當師培法改了、課綱改了、從軍制度改了…年輕世代的價值觀、對國家的認同,也就隨之產生巨大的轉變。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指出市場力量是真實的,但市場是由法律、政府的管理和各種機制所塑造。每一條法律、每一條管理規定、每一個機制安排,都會影響分配。然而當某個利益團體握有太多的力量,就會成功地促使政策對己有利,而不是提出對社會整體有利的政策。當有錢有權的人利用政治力量,就很容易地將其控制的資源,換得自己高額的不合理利益。如今的新聞報導這種情事層出不窮,我想若父親還在世,面對當今時局的變化,定會悲痛不已。

黃埔7期汪紹寬全家福(圖/汪耀華提供)

認清局勢更迭    謀定新世代戰場

不斷運轉的社會機制,教育出國家觀念模糊的下一代、養出追求暴利的有錢人因分配不均,導致國家產出及經濟不振,又回過頭歸因於中低階級,掏空中產階級。從軍公教年金改革,就可以看出政府急求財源的態勢。由於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網路讓賺錢生意不侷限於自己國家內,政府怕企業出走,稅收或管理政策均軟弱無力。更可悲的是將問題轉移成軍公教與勞工族群對立,增添社會階層間的不信任與相對剝奪感。

如今科技發展下的資訊戰、選舉制度下的金權文化、去中國化的課綱教本教育消除年輕人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從選舉權力與利益,從網路帶動輿論聚民心以及應運而生的「網軍」,再再都是轉變局勢的「強大力量」,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新世代的「挑戰」

邁向新世代的展望 黃埔精神與時俱進

如何從黃埔精神的根源,喚醒全國人民的愛國意識,以黃埔的「親愛精誠」,從軍校到社會整體找出團結方向?這樣的願景,需克服「數位時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轉型,更需一位力挽狂瀾的「時勢英雄」,再創新世代的「黃埔精神」。

作者汪耀華博士簡介: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同仁聯誼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友會常務理事

【經歷】

中華民國公務人員協會常務理事暨資訊召集

教育部公務人員協會副理事長暨總幹事

台師大副教授級資訊師暨資深主管

台師大科技系友會秘書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