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成立時空背景

清末仿效德國與日本等軍事強國作法,建立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陸軍兵官學堂、陸軍大學堂等四級制的陸軍學堂,以及速成學堂、師範學堂、各省講武堂等輔助人才育成管道,以培育現代化軍事人才。但因國家政治動盪,軍事教育開展時進時退,混亂不彰,當時中國實質上未能統一,所有建設也無從發展。

民國肇建之前,孫中山先生早有創辦軍事學校,培養革命幹部的實踐,如西元一九○三年,首在日本東京創辦青山軍事學校,聘用日本軍官日野雄藏等為教官,培訓革命幹部;民國成立後,又先後於美國、日本等地創辦飛行學校等,惟因國難方殷,始終無一安定環境,可以長期培訓軍官。民國初年,雖有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雲南講武堂等多所軍校,但專業軍官欠缺愛國意識,無法承擔救國重任。民國十一年六月十六日,粵軍陳炯明部在廣州叛變,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及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先生幾陷危難,更感軍人欠缺政治訓練,始終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軍,對建立新式軍校與軍隊更感殷切。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當時各省軍閥,因懼本校之發展,極力阻止招生,貴州貴軍周西成,甚至限制青年出境;外國政府也企圖傾覆革命政府,內有陳炯明叛軍及滇桂軍盤據,把持財政,使辦校倍感困難。當時創校經費,雖經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議決,每月由廣東財政廳、廣州公安局,市政廳等機關支領,但常被軍閥阻撓,當時廖仲愷黨代表須向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借款,艱苦情形,不言可喻。最初的辦公地點,甚至是在總理 孫中山的座船「大南洋號」上。但因國民革命的理想號召,因此能夠聚集一批有能力、有意志的軍事人才,在困苦的環境中,給予初期學生嚴格的軍事教育和思想武裝。第一次東征時,原本不在戰鬥序列當中的軍校師生,因校長蔣中正兼任粵軍參謀長,而主動請纓作戰,經歷淡水、棉湖等苦戰,奠定善戰之名,更成為國民政府的堅實軍事後盾,逐步統一廣東,經歷兩年半的時間,北伐統一全國。其進展之速,對國家前途影響之深,在世界軍事史上,殊不多見。

若無黃埔軍校的創立與成功,中國的統一與現代化進程,將會繼續延宕下去,擔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的軍界泰斗蔣百里將軍,曾因北京政府無力支付辦學費用,憤而舉槍自殺;北京政府成立的南苑航空學校,在建校十五年當中時辦時停,僅能完訓四期共一百五十九名學生,兩相對照,可知黃埔軍校建校的意義重大,成就非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