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思想淵源

思想,是集合許多「概念」而連成的一種價值體系,這種體系,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有所依據。  國父革命思想的產生,也是有其依據的,他曾說:「余之謀中國革命,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美之學說事蹟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由此可知  國父的思想淵源有三:第一、因襲中國固有的正統思想;第二、擷取歐美的學說與政治制度的精華;第三、國父所獨創的真理,我們就從這三方面加以說明:

  • 因襲中國固有的正統思想:

民國十年,國父在桂林答覆第三國際代表馬林時曾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這個正統思想,究竟包括那些思想呢?可分為下列五項:就是仁愛思想、大同思想、民族思想、民本思想、民生思想。

  • 仁愛思想:

仁字,就是大人提攜小孩之意,引伸其義,也就是長者對幼者要有護之心。所以「仁與 愛」古時多為連用。如孔子曾說:「汎愛眾,而親仁;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韓愈也曾說:「博愛之謂仁」。  國父既然說他的革命思想,是承襲堯舜湯禹到孔子的一個道統,我們知道,這個「道統」方精華,即是「仁愛」,如尚書堯典說:「以親九族」,「平章百姓」,就是親親而仁民之意。迨舜以天下傳給禹時,說出「人心」與「道心」兩事,人心是慾,道心是理,慾是自我滿足的心態,理是推及及人的德性,凡事想到自己,先要顧到別人,才能成為仁者。所以孔子說:「夫仁者,己慾立而立人,已慾達而達人。」就是這個意思。又如史記殷本紀記載:成湯外出見狩獵者張網四面,湯乃去其三面,祝詞曰:「欲左,左!欲右,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此乃表現了對萬物寬仁之意。上述各事例,都是談仁,何以未涉及愛呢?其實愛即在仁之中,因人性本善,善性居於內心謂之仁,故孟子說:「仁,人心也」。善性表於外界謂之愛,故而孟子又說:「仁者無不愛」。 國父承襲此一思想,故其實行三民義,即所以「成救國救民之仁。」

  • 大同思想:

禮記禮運篇的大同思想, 國父最為欣賞,它不僅是儒家政治思想最高典則,而且其中 尚寓有固有道德的精神。譬如「選賢與能」即有「忠」於事之意;「天下為公」即有「忠」於民之意;「不獨親其親」則為廣義之孝;「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仁愛」之極致;「講信修睦」指修睦有賴於講信,是重「信」也;「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乃「義」之行也;「謀閉而不興,盗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是比喻「和平」之境域。所以 國父說:「用固有的道德和平作基礎,去統一世界,成就一個大同之治。」從此點可以看出「大同篇」在 國父心中的價值。

  • 民族思想:

古代先哲,皆有民族思想,如管子之「尊周攘夷」,孔子稱之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袵矣」。孟子熟曾謂:「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這種民族思想對 國父影響深遠。且看他於民前一年,「軍政府大總統布告宣胞文」中,特別強調「嚴夷夏之防」,即是明證。所以 國父曾謂:「蓋民族思想,實吾先民所留,初無待於外鑠者也。余之民族主義,特就先民所遺留者,發揮而光大之」。但國父民族思想,雖「嚴防」而不仇視,如他主張與滿族和平共處,即是顯例。

  • 民本思想:

我國民本思想,自古即有。如尚書夏書:「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周書:「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賈誼新書大政篇:」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民為本,君以民為本,吏以民為本」。此種民本思想,當為 國父民權思想淵源所自。如 國父說:「中國自昔有唐虞之揖讓,湯武之革命,其垂為學說者,有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有所謂:「聞弒一夫紂,未聞君也;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

  • 民生思想:

民生,是我國固有的一個名詞,如左傳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同書又云:「民生厚而德正」。所以 國父說:「民生兩個字,是中國向來用慣的一個名詞」。可見民生思想,也是由中國傳統思想而來。民生思想,首重養民,如尚書大禹謨云:「德為善政,政在養民」。故 國父曾說:「民生主義,是以養為目的」。在土地方面,中國自古即主張平均,如管子乘馬篇云:「地者,政之本也」,「地不平均和調,則政不正也」,故國父主張「對於土地,宜先平均地權」,可見事理之所在,是古今所同也。

第二、擷取歐美的學說與政治制度的精華:

國父思想淵源,除繼承中國正統思想外,他對於歐美學術思想制度,也有深刻認識,並擷取其精華,完成三民主義思想體系。茲分別略述如左:

1、從民族主義方面言:

國父認為西方民族主義之起源甚遠,發達於十九世紀,盛行於二十世紀。如「日爾曼之脫拿破崙羈絆」,「義大利之排奧地利以統一」,都是民族主義所使然。其次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  國父認為這項原則,與本黨的民族主義相吻合。他又看到美國是一個由許多民族集合而成的國家,認為這是積極的民族主義,並且「是本黨所主張民族主義的好榜樣」。因此  國父主張:「拿漢族來做中心,使滿、蒙、回、藏四族都來同化於我們,並且讓那四種民族能夠加入我們,仿效美利堅族的規模,把漢、滿、蒙、回、藏五族,同化成一個中華民族」,而和「美國在東西兩半球相映照,成兩個大民族主義的國家。」他如日本明治維新運動,對  國父的民族思想,也有直接間接的啟迪作用。

2、從民權主義方面言:

國父的民權思想,多半受盧梭的民權思想的影響,因為,  國父認為「盧梭提倡民權」,「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勞」,所以他說:「歐美研究民權問題的人,沒有那一個不是崇拜盧梭為民權中的聖人,好像中國崇拜孔子一樣。」不過,民權思想雖對國父有些啟發作用,但  國父並不贊同他的天賦人權說,認為與歷史進化的道理相衝突。談到民權主義制度方面,亦多取資歐美,如  國父說:「以民立國之制,不可不取資於歐美。」即是明證。他如直接民權的觀念,採諸於瑞士的民權主義;四種政權的主張,參諸美儒威爾確斯的全民政治,這些都是  國父自己講過的,大家耳熟能詳,不必引證。至於五權憲法中之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則源於孟德斯鳩的思想,不過,  國父認為三權分立有其流弊,又加入中國固有的「考試」、「監察」兩權,遂構成完整的五權憲法。

3、就民生主義方面言:

國父民生主義淵源於西方經濟思想者,約有兩端,第一為平均地權的主張,是參證了美王佐治亨利的學說,他的學說重心,主張「土地公有」。不過,  國父認為其學說頗頗有道理,但僅以之作為參考,則去其缺點,而自創為有體系的平均地權論;第二為節制私人資本的主弭,這項主張,頗受德國俾斯麥之國家社會主義政策的影響,如  國父曾說:「現今德國即用此等政策,國家一切大實業如鐵路、電氣、水道等,皆歸國有,不使一私人獨享其利。、、、、中國當取法於德。」此外,  國父也曾提到馬克斯的主弭,但經  國父詳加分析之後,認為「馬克斯只可說是一個社會病理家,不能說是一個社會生理家。」因此  國父說:「師馬克斯之意即可,用馬克斯之法則不可。」

  • 國父所獨創的真理:

國父自稱:「余所治者乃革命之學」,今見國父所治「革命之學」,除融合古今中外之學術思想外,更有獨創的真理,茲分述如下:

  • 民生哲學:

民生哲學是  國父批評馬克斯的唯物主義思想而證得者。馬克斯主張世界是隨物質而轉移,認為物質改變,則世界亦隨之而改變,因此歸結到物質是人類歷史進化的重心。  國父對馬克斯此種理論,方持反對,他說:「馬克斯以物質為歷史的重心是不對的,社會問題才是歷史的重心,而社會問題中,又以生存為重心。」  國父接著又說:「人類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為要求生存,人類因為要有不斷的生存,所以社會才有不停的進化。所以社會進化的定律,是人類求生存,水類求生存,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從這項推論,  國父作一歸結,那就是「歷史的重心永遠是民生,不是物質。」物質不過是人類求生存的資料,此外還有精神。物質和精神並非相對或附屬,而是「相輔為用」。這是  國父的一大發現。

  • 知難行易學說:

國父深覺革命主義不能實現,各種建設不能進行,其最大的病根,多因「思想錯誤而懈怠」。思想錯誤在那裡呢?他說為就是「知之非艱,行之維艱」之說,因此  國父徵諸科學實例,證明出來「知難行易」之理。他特別舉出,飲食、用錢、作文、建屋、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進化等十種事例作為證明。而確認「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從此證得的真理,而將我國數千年來「知之非艱,行之維艱」的理論推翻,一掃國人畏難苟且之習性,而達革命建國之目的。這項學術思想上之偉大發明,實為人類思想放一異彩。

  • 權能區分的原理:

國父對「權能區分」原理的建立,是由於彼時美國和瑞士兩位學者的疑難,為了解決這兩項疑難,才創出來這個原理。那位美國學者的疑難是既怕萬能政府,又喜萬能政府;瑞士學者的疑難是感到實行民權以後,政府的能力退化。於是  國父從政治原理上體會,則創出權能區分之學理。他把「政治權力」拆開,一為「政權」一為「治權」,將政權歸諸於人民,將治權歸諸於政府。人民用四個政權來管王政府的五個權,如此,雖有萬能政府,它只能給人民謀幸福,不致侵及人民的權利;人民因握有四個政權,不怕政府不聽話,可以放心政府發揮功能。所以說權能區分的民主制度,是最完美的政治制度。

  • 五權憲法制度:

國父鑑於孟德斯鳩創立三權分立學說,美國實行的結果,發生了很大缺點,如人民怕政府權利太大,政府怕人民自由太多,人民與政府之間,糾纏不清。  國父為了防止一切流弊,除採用外國的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並加入中國固有的考試權和監察權,遂形成了五權憲法。因考試權脫離行政權,可保持用人之公平;監察權脫離立法權,可避免黨派之間,意氣用事,濫行彈劾,致行政權無所施為,確屬一種最進步的憲政體制。

革命民權:盧梭在他所著的民約論中,認為「人民的權利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各人都有天賦的權利。」  國父認為天賦人權說,對打破君權神授說,固有很大的貢獻,但「就歷史進化的道理說,民權不是天生出來的,是時勢和潮流所造就出來的。」也就是說,人民的權利,是由革命而得來,於是他乃創出「革命民權」說。所謂革命民權,就是人民革君主的命,也可說是善人革惡人的命,公理革強權的命,而得來的主權。從這點看來,很顯然的  國父的主張是合乎歷史事實的,盧梭的主張只是一種假想而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