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黃埔  國之干城

陸官正55期 余永章學長

今年欣逢黃埔建校一百周年紀念,回溯民國初年,袁世凱掠奪政權,竊國殃民,當時國政如麻,軍閥專橫割據,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卒致我民族衰弱、民權旁落、民生凋蔽,國家存亡瀕臨絕境之際,國父孫中山先生於民國13年選定廣州黃埔島創建了「黃埔軍校」,任命先總統蔣公為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成為國民革命軍的發源基地,打造一支堅強革命勁旅。國父當時痛念民國締造的艱難,處在險惡的局勢下,深知除用武力掃除軍閥外,別無救國之途徑,創建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後,完成東征、北伐、剿匪及抗戰,造就捍衛臺、澎、金、馬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昔日之黃埔,頁頁滄桑,記錄著革命軍人之壯烈犧牲,傳頌著英雄好漢之忠肝義膽;今日的黃埔,篇篇樂章,歌頌著風起雲湧之成長喜悅,展現保家衛國之風範。

黃埔百年輝煌的使命

從我國的近代史來看,先後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袁世凱的「新軍」,這三個軍隊就當時的規模而言,是相當強大的部隊。那個時代的湘軍在曾國藩死後,就解散了;淮軍在李鴻章死後分崩離析;袁世凱的新軍也被黃埔軍校的軍隊所打敗,原因無他,就是這些軍隊僅注重武藝的傳授,缺乏了軍事思想與中心思想,不知為何而戰。反觀我黃埔軍,堅定奉行三民主義,效忠中華民國,自民國13年6月16日黃埔軍校開學之日,國父親臨主持,以「親愛精誠」之校訓勗勉黃埔學子,並頒書面訓詞曰「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民國16年定都南京後,明訂此訓詞為中華民國國歌的歌詞。民國14年先總統蔣公率領黃埔校軍教導第1、2團及砲兵營、學生隊、入伍生隊由黃埔子弟出師東征,此役攸關革命前途,蔣公曾說:「棉湖一役,以教導1團千餘之眾,禦萬餘精悍之敵,其危實甚,萬一慘敗,不惟總理手創之黨軍盡滅,廣州策源地亦不可保。」經過兩次東征,以寡擊眾,肅清軍閥創造輝煌戰績。民國15年誓師北伐,以10萬兵力不到,且裝備及武器均劣勢之狀況,討伐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等三大軍閥割據,率領以黃埔軍校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軍部隊,以弱擊強,各個擊破,完成北伐統一大業。民國23年充分發揚黃埔精神,國民革命軍在江西歷經5次剿匪作戰,創造輝煌勝利,奠定國家發展基礎。民國26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先總統蔣公在廬山發表抗戰宣言,「地無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宣布揭起全國抗日戰爭序幕,全體黃埔子弟在其堅苦卓絕領導之下,又一次擔負起救亡圖存、為民前鋒的重責大任,經過八年的浴血抗戰,獲得最後光榮勝利。

民國113年6月余永章學長受邀在陸軍司令部78週年隊慶專題演講。

傳承文武兼備武德教育

國民政府自民國38年播遷來臺之後,整軍經武,建軍備戰,積極確保國家安全及繁榮建設;先總統蔣公於民國39年選定鳳山復校「陸軍軍官學校臺灣訓練班」,任命羅友倫中將為復校後第一任校長,民國43年修業期間改為四年,並以哲學、科學、兵學為內涵,造就文武合一、術德兼修之現代軍官為目標。黃埔的優良傳承就是信念(捍衛中華民國)、志節(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責任(國之干城、民之前鋒),也就是黃埔精神的根源。昔日樹立在校門兩旁文字「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也代表著黃埔子弟為國為民犧牲奮鬥的志業,散發著捨我其誰的堅定意志。所謂的「黃埔精神」是指「犧牲的精神」、「團結的精神」、「負責的精神」,這三者乃是相互關連,代表著有主義、有思想、有紀律、有領導中心,且能百折不回、堅定鬥志、奮勵到底的革命精神。

黃埔子弟是忠貞的革命勁旅

革命志節是吾輩革命軍人最重要的特質,也代表著是一種高尚品格,回溯自黃埔建軍一百年以來,歷經「北伐、抗戰、內戰及臺海戰役」四個大戰役考驗,使得軍事專業傳統得到驗證與發揚,主要的使命就是實行三民主義,掃除一切革命障礙,確保我中華民國之獨立自由與維護世界和平,我全體黃埔師生始終貫徹革命志節的重要性;從先聖先烈學長的犧牲奉獻,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更締造了不朽的光榮史蹟;今日黃埔,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是培育陸軍領導幹部的搖籃,培養「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高尚情操。國軍遷臺以來,在歷次臺海戰役中均能克敵致勝,屢創佳績,實有賴於國軍記取戡亂戰爭失利的慘痛教訓,痛定思痛,銳意改革之故。民國39年陸軍軍官學校在鳳山復校從24期開始招收,43年招考27期開始改為現行四年畢業的新制。所謂新制是指仿效美國西點軍校行之百餘年的教育制度,和早期在大陸建校時期的「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學習日式教育制度,採用以軍事課業為主的兩年半之教育期程是截然不同的。其教育內容特別重視理、工科大學課程的授予,畢業後再進入各兵科學校,研習兵科性能、戰鬥、指揮、領導、管理,實務課程訓練,畢業時由教育部授予理學士學位,藉創新的教育體制,期能培養允文允武的革命青年與優秀幹部。

百年榮耀薪火相傳的黃埔精神

黃埔建校百年的輝煌校史,有如百川之匯流大海,所有愛國青年紛紛投入黃埔之革命洪流,勇擲頭顱、慨灑碧血,灌溉了國家民族的生命;猶記得前校長許歷農上將曾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校慶提出,我黃埔子弟所以能在思想上,忠於國家,忠於主義,忠於信念;在工作上,恪盡職責,公而忘私,誓死達成任務;在戰場上奮不顧身,前仆後繼,殺敵致勝;在生活上,勤勞儉樸,嚴以律己,絕不踰矩;綜觀而言,其根本最大的力量、最重要的原因、最關鍵的影響就是受益於我「黃埔精神」。

余永章學長伉儷今年返校參加黃埔建校百年校慶活動。
余永章學長(右)參加榮耀黃埔百年校慶馬拉松路跑半馬完賽。

一、犧牲的精神

犧牲的精神亦即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以及「不成功,便成仁」的豪情壯志與忠勇氣節。當年總理孫中山先生創建黃埔軍校,為了建立一支不怕死的革命軍,挽救國家的危亡,歷經東征、北伐、剿匪、抗戰等歷史使命,皆以「我生則國死,我死則國生」的生死觀,造就國之干城,所以黃埔子弟為了國家的民主、自由、安危,為了民族的生存發展,應能做好準備犧牲一切,將個人的得失、毀譽、利害、生死均置之度外,時時刻刻以國家民族為重,猶如讀林則徐《七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的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股豪情壯志報效國家。

二、團結的精神

先總統蔣公於民國53年主持陸軍官校40周年校慶時,提到所謂團結的精神,就是國父所說的「大家把自己的聰明才力貢獻出來,同一目標、同一步驟,一起團結奮鬥,便可以成功。」我們所共同憑藉的,不只是一個主義,而且是一個歷史,更是一群生命,安危相仗,榮辱一體,既同天下之仇,亦同天下之憂。我們的校訓「親愛精誠」就是團結精神的根源,軍隊尤須講究精誠團結,置身於千軍萬馬槍林彈雨之中,從一定之方針,取一致之行動。明朝名將戚繼光曾說:「死中求生的功夫,全在萬人一心之上。」所以我們應以革命的道義,自反自責;以革命的信心,相勉相成;這就是我們國民革命軍輝煌歷史紀錄,從事東征、北伐、剿匪、抗戰時,一致抱定同生死、共患難,共同奮鬥的團結精神。

民國113年元月余永章學長(右)受邀返回母校專題演講,校長余劍鋒將軍致贈感謝狀。

三、負責的精神

負責的精神要經常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去落實,更要在艱苦危難中堅持到底,國父曾說:「濟則國家之靈,不濟則以死繼之。」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正猶如我國軍幹部信條所言:「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險,負人家所不肯負的責,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忍人家所不願忍的氣。」國軍教戰總則第一條揭櫫「國民革命軍,以實現三民主義,確保我中華民國之獨立、自由、平等與維護世界和平為目的;凡有侵犯我領土與主權及妨礙我主義之實行者,須全力掃除而廓清之,以完成我革命軍人之神聖使命。」青年守則第七條「服從為負責之本」,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所以服從命令是革命軍人負責的表現,也是軍隊打勝仗的基礎。

民國13年國父創建黃埔軍校之目的,乃是訓練真正的革命軍,效法先烈的革命奮鬥精神,掃除革命障礙,以完成國民革命軍之使命;並且在重榮譽、守紀律、精誠團結的要求下,培養一支「不怕死、不貪財、愛國家、愛百姓」的鋼鐵勁旅。一部黃埔校史,就是一部國民革命史,充滿了無限悲壯的史歌詩篇;緬懷我黃埔軍校百年來的光榮史蹟,展望未來光明前景,尤須我全體黃埔子弟一脈相承,堅定效忠國家民族,面對狂濤逆流挑戰,必須發揚黃埔精神,撥亂反正,仆而復起,危而再興。今日欣逢黃埔建校一百周年榮耀之刻,我全體黃埔師生更須堅定自我堅苦卓絕的精神志業,薪火相傳,捍衛中華民國之生存與發展,擔當起國家安全的保障,社會安定的磐石,全體人民敬重的鋼鐵勁旅,再創我黃埔下一個百年光輝史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