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一場軍人的歷史警鐘

—紀念《馬關條約》簽訂130週年(1895.4.17~2025.4.17)

文:羅際琴

130年前的4月17日,清廷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下一紙喪權辱國的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象徵清廷同治維新(1860~1890年代)的「洋務運動」,在甲午戰爭的慘敗下告終,成為近代中國從主權國家滑入半殖民地命運的轉捩點。今日,我們站在130年後的時空節點,回顧這段歷史,目的不只是記憶恥辱,更是喚醒我們作為軍人最基本的責任與使命。

一、軍人眼中的甲午,不是歷史,而是教訓

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與新興現代化國家的直接對抗。清朝北洋水師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但在實戰中卻迅速潰敗,無招架之力,戰事不到一年,清廷被迫求和。割讓台灣、澎湖、遼東半島,賠款兩億白銀(遼東半島因俄、法、德三國干涉而歸還,但清廷須另付3000萬兩白銀贖金),還須開放通商、讓日本享受最惠國待遇。這場戰爭的失敗,不只是政治與外交的崩潰,更揭露出軍事體系全面性的潰爛。

我們要問:清軍輸在哪裡?不是因為沒船、沒砲,而是沒有組織、沒有訓練、沒有紀律,更缺乏一支有信念、有榮譽感的現代化軍隊。這一敗,是全體軍人的警鐘。

二、從敗局看制度:軍隊不是裝備的堆疊

    軍事現代化是系統工程,一支現代軍隊的强盛取決于:

  • 頂層設計(戰略目標→軍種結構→裝備規劃);
  • 制度支撑(軍官選訓、後勤管理、軍民動員…);
  • 技術創新與實戰化訓練。

北洋水師的軍艦不差,但「船堅砲利」無法彌補軍紀渙散、士氣低落。官兵不訓練,補給無體系,指揮官臨陣退縮,甚至有將領戰前照相「留影」、開戰前先逃回陸地避戰。陸軍,湘、淮各自為政,且沿用冷兵器時代戰術、戰法,採密集隊型衝鋒,也只能遭日軍機槍及榴霰彈屠殺,當然嚐敗績。

軍隊若無體制、無精神、無紀律,再好的裝備也只是空殼。國防靠的不只是硬體,更是「必勝信念」與「軍事專業」的結合。甲午的失敗,正是因為當時軍人沒有真正承擔起「保國衛民」的職志,軍隊只是「朝廷工具」,不是「國家中堅」。

今天的我們,不能只是感慨當年,而應以此為鑑:我們每一次上哨、每一次演訓、每一次任務,都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在強化國家存亡的根基。

三、歷史不容重現:我們要有不再甲午的決心

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獲得大額賠款、廣大土地等,而國威大振;中國則內憂外患加劇,台灣自此進入日本殖民統治長達五十年,朝鮮也被納入日本勢力範圍。這場戰爭,改變了整個東亞的格局。

但也正是這場敗戰,激起了中國人真正的警醒——戊戌變法、新政改革、革命運動、新式軍校……從這裡開始,近代軍隊才真正誕生。尤其我黃埔建校與建軍,就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基於「國將不國,軍人必起」的時代呼聲,而排除萬難,堅決創建。

今日的我們,肩負的是同樣的歷史使命。我們不再是清末那支渙散的軍隊,我們是中華民國的鋼鐵長城。我們不能容許歷史重演,不能有一絲鬆懈與妥協。

四、結語:軍人責任,不容遺忘

甲午的敗,是亡國的徵兆。馬關條約,是歷史寫下的恥辱。但正因如此,軍人更不能遺忘——歷史不是書本中的文字,而是血淚教訓。每一代軍人,都要用行動守住這塊土地,守住先烈犧牲得來的自由與尊嚴。

我以陸軍官校校友總會總會長的身分,在此呼籲全體國軍弟兄姊妹:我們手中的武器,不只是裝備,更是歷史的延續與未來的保障;而國家花費鉅額公帑購得的先進武器、裝備,還須我們發揮「團結、犧牲、負責」的黃埔精神,以超敵勝敵為目標,勤訓精練,才能發揮整體戰力,真正做到:不再甲午,永不馬關。

讓歷史的警鐘,成為我們前行的戰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