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來

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升官發財請走他路

十九世紀初,滿清政府腐敗無能,致使中國一再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國父  孫中山先生因而領導革命,歷經十次起義失敗,終於在辛亥武昌起義一役,成功推翻封建帝制,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國父有感於民國的基礎薄弱,其原因是由於革命只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因為沒有革命軍的奮鬥,所以一般官僚軍閥便把持民國,導致革命不能完全成功。  國父在聽取先總統  蔣公赴俄考察的報告後,決定建立軍隊,而欲建立軍隊,必先創立軍校,於是經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議決,選定廣州市東郊長洲島上的陸軍小學及黃埔海軍遺址,創辦黃埔軍校。

國父在民國十三年廣州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一開始即強調說明創校目的:「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國父特別擇定「粵軍軍閥陳烱明叛變事件兩週年」六月十六日舉行開學典禮,旨在表明要記住沈痛的歷史教訓;因此,黃埔軍校特別重視革命軍人的精神教育,期使所有學生均能建立正確的革命人生觀,國父所書「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的楹聯立於校門(橫批:革命者來),既是黃埔子弟的精神與言行圭臬,更對軍人「義利之辨」做出最佳註解,迄今仍是國軍對每位有志從軍青年的要求與堅持。國父並在開學典禮中訓勉黃埔軍校的學生,來到這裡不要有自私自利、升官發財的念頭,而要學習先烈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不畏犧牲,立志做一個救國救民的革命軍人。所以,黃埔建軍所建立的這一支軍隊有別於軍閥,不僅是有組織的革命軍隊,更是效忠國家、愛護人民,願意為保國衛民而犧牲奉獻的仁義之師。

民國四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先總統  蔣公於鳳山主持陸軍軍官學校三十五週年校慶時說,「我們國民革命軍從東征、北伐、剿共以至抗戰、戡亂,都是由這國民革命軍的骨幹擔任著挽救國家危亡的責任。而我們軍校同學,也一直是這一支革命軍中的骨幹。但軍校同學和國民革命軍所憑藉的是什麼呢?我以為我們所憑藉的,就是這個革命的黃埔精神。」

黃埔軍校成立後,革命政府為肆應當時環境之需要,先後成立教導第一、第二、第三團,黃埔校軍正式編成,以五百枝步槍踏上征途,參與商團之役,東征時期棉湖之役、惠州之役,北伐時期汀泗橋之役、龍潭之役,均以寡擊眾,所向披靡,終促成全國統一,爾後黃埔各期先賢先烈前仆後繼參與剿共,不怕死、不苟安,忠義肝膽、有我無敵,投入抗日,伴隨全國軍民,走過遍地烽火的苦難,迎向最後勝利,並隨政府播遷來台,接續確保台澎金馬地區安定和平,在國家不同發展的階段,黃埔子弟本著「不貪財、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的中心信念,受命不辭、前仆後繼,奮不顧身拯救斯民於水火,確保國祚於不墜,在劣勢狀況下達成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以生命、鮮血和汗水的付出功標青史,名垂竹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